在EPC(设计-采购-施工)项目中,固定总价合同与浮动总价(即可调总价或变动总价)合同是两种常见的计价模式,其核心区别体现在价格确定性、风险分配、适用场景及调整机制等方面。
1.固定总价合同
定义:合同签订时确定总价,除非合事同明确约定的变更情形(如设计变更、业主增减工程量),否则价格不随工程量、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调整。
特点:承包商承担大部分风险(如工程量漏项、材料涨价、设计错误等);
结算简单,业主投资控制明确,但承包商可能因风,险溢价提高报价。
2.浮动总价合同
定义:合同总价可根据特定条件(如物价指数、工程量变化、政策调整等)调整,分为可调总价和变动总价两种形式。
特点:风险由双方分担,例如业主承担市场价格波动风险,承包商承担施工风险;
灵活性高,适用于不确定性较大的项目。
固定总价合同:承包商需自行消化成本超支风险,如材料价格上涨、工程量清单漏项等。
业主风险较低,但可能因承包商报价过高或后期争议导致项目效率下降。
浮动总价合同:双方约定调整机制,例如材料价格波动超过一定比例时触发调价。
业主需承担部分市场风险,但能吸引更多承包商投标,促进竞争。
1.固定总价合同适用条件:项目范围明确、设计详细、工期短(如1年内)且市场波动小。
业主希望控制总投资,如政府投资项目或标准化工程。
2.浮动总价合同适用条件:项目周期长(如超过1年)、技术复杂或市场不稳定(如海外项目)。
初期设计深度不足,需预留调整空间。
固定总价合同:仅通过变更条款调整价格,如设计变更或业主指令增减工程量。
结算时按合同总价支付,无需重新计量。
浮动总价合同:调整因素包括物价指数、工程量偏差、汇率变化等。
结算需按约定公式或协商重新计算总价,过程较复杂。
固定总价的争议:EPC模式虽常推荐固定总价,但实际中可能因设计施工一体化导致变更频繁,需明确变更条款以避免僵化。
费率下浮转固定:国内常见先按费率招标再转固定总价,平衡前期不确定性与后期成本控制。